昆仑山脚下一直闪烁着一颗璀璨的明珠,它融合着家国情怀,见证着历史变迁,阅尽人间春色。
它连接着我国边境和中央的重要枢纽,与我国的国防建设密不可分。它被庄重的称为“兵城”。由于历史原因和我们国家发展的需要,这里一半人口都是军人及军人家属。
它只用了短短几十年的间完成了其他城市几百年的历史进程与跨越,它是一座英雄的城市。
那么它为何会被称为“中国最安全的城市”呢?又因为什么能短时间快速地发展起来呢?如今的格尔木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
格尔木市自古以来就是兵家重地,它坐落于青藏高原,因为它特殊的地理位置,这赋予了它重要的军事意义。
格尔木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在那个时期,格尔木的人民从事着农耕和畜牧。
我们都知道青海、西藏等边境地区,自古以来因为离国家政治权力中心比较远,所以地区动荡是常有的事,经常被其他民族和部落入侵。
西晋末年,鲜卑进入甘青地区,实现了对格尔木地区长期“无相长一”局面的终结,至此格尔木成为吐谷浑国属地。之后的隋唐元明朝代,格尔木经历了分分合合的几经周折。
终于,清朝打破了这动荡不安的局面,统一了蒙藏地区,将青海地区划分为游牧民族地区。在这里,清朝仿效内蒙的地区划定制度,统编为二十九旗。
但是可能是作战经验不足的缘故,起义失败后,哈萨克族人民向甘、青等边界转移。格尔木成为了他们流动居住的地方。
新中国成立之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因为反动派残余对驻留在这里的哈萨克人的侵害,使得这里没有正真获得及时的解放,哈萨克人只能过着居住在洞穴,野人般的生活。
直到1952年,才开始做解放哈萨克族人民的解放工作,从昆仑山中寻找回了205名群众,格尔木才得以正式解放,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格尔木只是一个模糊的地理区域,
1954年这里还只是被标记为没有居民居住的荒地。1960年被正式批准为市。
1953年,西藏居民的粮食告急,为保障人民的生活需要,中央的领导决定组织一批队伍前往西藏运输粮食。总部就设立在青海。
当时的负责人是慕生忠将军,他担任运输队的政委一职。最初的运输办法是使用骆驼驮着物资进藏,当时慕生忠招募了大批人马,光运输队就有2.8万余峰骆驼,工人数千名。
当运输队达成目标返回青海总部的时候,留下来的只有拴着骆驼的缰绳,连工人也没能完全返回,长眠于寒冷的冰雪之中。
所以,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为了供给给西民充沛的粮食,此刻必须要修一条连接西藏和青海的公路。
但是这条公路实在是太长了,慕生忠将军意识到想要完成青藏公路的修建,当务之急就是要修一座补给站。
他们也意外发现了一处通往西藏的隐秘山道,蜿蜒曲折的路径直通。这不仅让青藏公路的修建看到了希望,也是中国地理版图的一大发现。
这里便是格尔木。于是,西藏运输部队的人们就来到了当时还是戈壁荒原的格尔木,开始了补给站的修建工作。
在这人迹罕见的地方,唯一的光亮就是开拓者们的六顶帐篷用来抵御野狼袭击,和为了取暖的篝火。
工人们围绕着这六顶帐篷,修建起了两米多高的围墙,这是格尔木地区的第一个建筑物。
就在慕生忠将军派人深入探究补给站建设的地形时,他也亲自前往北京寻求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法。
于是慕生忠找到了当时正在办公室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彭德怀。一见彭德怀,慕生忠就将自己想要修一条公路的想法告诉了这位老首长。
立刻将这一想法上报给了中央。在经过中央的讨论下,修建青藏公路的这一请求得到了周恩来总理和副总理的批复同意。
但是眼前的一大难题是——人手不够!运输队里面的工人都是慕生忠从多个地区请过来的农民。
他们不是没有见识过进藏路途中的艰苦,所以在听到慕生忠将军说出要将运输队改为建筑队时,都表示要退出。
一部分工人们还说到因为运输,患上了恐高症,不能参加修建工作。未解决这一问题,慕生忠可谓是绞尽脑汁。就在一天,他突然把所有的工人们召集到一起。
就当大家都一头雾水之际,听见慕生忠说道:“一人开三分地,开完就可以走了。”大家一听开完三分地就可以走了,便都积极起来了,纷纷前往工地开始工作。
于是他站在车头上说:“谁都不能走了,我看大家开了一天的地也没再次出现问题,所以啊,开地就跟开荒一样!”
于是工人们对高原的恐惧就这样被慕生忠将军机智的解决了。当初吵着要离开的工人也都留了下来,反而成为了最积极的工人。
1954年5月11日,慕生忠带着她的团队正式开启了在世界屋脊上凿出一条天路的建设工程。在工程路上,慕生忠和他的团队们面临着大大小小的的困难。
就比如建设队希望在昆仑河畔建立一座桥,方便物资的运输和人员的进出。在一个晚上,设计师设计出了草图,但是棘手的是没有材料!这一问题直接影响到了工程。
还是一位工人提出了想法:在石壁上造出一个平台,再凿出一个石窝,将队内的木材搭在上面填满石窝,这样一来就建成了一座桥。
说干就干,一大早山中就传出了一叮叮当当的开凿声。工人们与大自然的对抗拉开了序幕,用了三天时间,完成了这一伟大的工程。
但是没人确定这座桥的安全性,慕生忠将军第一个站了出来,坐上了第一辆卡车驶向桥面。随着汽车长鸣,青藏公路的第一座桥顺利通车!慕生忠给它起名为——天涯桥!
在这之后建筑队也经历了不少困难,但是都没能难住慕生忠和建筑队的工人们。他们凭借着顽强的工匠精神,付出了汗水、泪水、血水、甚至是生命,完成了这一伟大的工程。
运输队夜以继日的在工地上施工,格尔木地区因为补给站的身份,慢慢的变成为了西藏运输的中心枢纽和后勤重地。
各类物资不断通过格尔木进藏,保障了边疆地区的物资供应,格尔木逐渐变成了一个永久的驻军点。
以慕生忠为首的建筑队定居在格尔木,在部队的带动下,家属们也纷纷来到了这里,他们就是格尔木的第一代居民。
至此,格尔木成为了全国军人占比最大的城市。他们靠着自己的双手开荒种地、开凿水源,极大程度地改善了当地的环境。让这座沉睡了几千年的荒地焕发了新的生机。
格尔木被誉为“兵城”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这里有一支庞大的部队驻守在这,保卫西部边境的安全,维护国家稳定。
渐渐的,军队不仅成为了格尔木城市的标志,也为当地居民带来了极大的安全感。
这些军人们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巨大帮助,里面包含了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建设、医疗卫生、教育工作等等内容。
而在2022年,格尔木也成功入选了国家第二批水弹性城市建设的示范性城市,这对于高原地区,干旱少雨的格尔木来说,是一个重大转型和新的标签。
降水稀缺和地下水资源丰富这两个特点,让格尔木成为了高原地区一座奇特的水城。
完美地将水弹性城市建设和绿色发展理念相融合了。虽然这件事情不易完成,但对于聪明智慧的格尔木人来说,不在话下。
除此之外,格尔木还大力倡导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合理规划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转化为城市能源所需。
为了更好的带动格尔木产业的发展,这里还全力发展高新技术和现代化产业,致力于完善格尔木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基本保障。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如今这么多年过去了,昔日的荒漠戈壁在已不再,人们用一双双坚毅的手,将一座繁华的城市屹立在戈壁之上。
格尔木并没有满足于现在的成就,它凭借着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飞速前进。
而“格尔木之父”慕生忠,他对青藏公路和格尔木城市建设所作出的伟大贡献,一直会留在人们心中。
参考资料:《今日中国》:《中国盐湖城—格尔木》青海网:《慕生忠将军在格尔木》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