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县华江瑶族乡地处漓江之源,又在“华南之巅”猫儿山的脚下,是全国有名的毛竹之乡。在这里,蒸蒸日上的竹制品加工公司为当地经济发展、百姓增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当地众多的竹制品加工公司经营者当中,蒋颂是颇为知名的一个。过去十多年来,他痴迷对竹制品加工机器的发明、改造和升级,不仅改进出一批提质增效的机械设备,更有力地助推了当地竹制品加工公司的转型升级。由此,蒋颂也被乡亲们誉为当地竹制品加工公司发展转型的“机改达人”。
“70后”的蒋颂是华江瑶乡同仁村委塘坊边村人。见到他时,他正在机器轰鸣声中忙前忙后。谈起改进竹制品加工机器的事,蒋颂两眼放光,打开了话匣子。
身为土生土长的华江瑶族乡人,蒋颂从小就对家乡的竹制品加工产业非常熟悉。童年时,他经常跟着开竹制品加工厂的父母在厂内忙碌。20世纪八九十年代,华江瑶族乡当地的竹制加工企业,大多数生产环节还是以手工操作为主,机器加工为辅,且机器生产的效率并不是很高。
刮圆,是铁炮串、竹签等竹制品制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工艺环节。工人用小刀专门把竹制品的尖部或者两端刮得平整、光滑。“20世纪八九十年代,基本是人工刮圆,一个人忙碌一整天,只能刮1万支左右。”蒋颂说,父母和工人的辛劳,给当时年少的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在他心里埋下了“想改变”的种子。也就是从那时起,蒋颂没事就喜欢在竹制品加工厂内转悠,研究机器。久而久之,要是厂里的机器出了故障,蒋颂基本能自行解决。
大学学习期间,蒋颂所学的专业为工商管理。1996年,大学毕业后的他返回家乡,接过父母的担子,开始经营竹制品加工企业。当时,华江瑶族乡不少竹制品加工企业已引进了一些生产加工机器。不过,专门用于刮圆、烫字等的机器并没有。
如何让竹制品加工企业的机械设备更完善?如何通过改进机械设备实现企业的提质增效?在竹制品加工企业第一线年后,蒋颂更加坚定地认为:只有把关乎竹制品加工公司发展的机械设备研究好、改进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由此,他更加注重机器的升级、改造。
2007年,蒋颂开始研究刮圆机。经过一年苦心钻研和实践,他于2008年成功发明了一台刮圆机。这台刮圆机,一人一天(以工作10小时计算)可完成4万件竹制品的刮圆工艺。而在此前,人工刮圆10小时,仅能完成1万件竹制品。
这一次尝试,让蒋颂对竹制品加工机器的发明、改造和升级有了信心,也因此更加干劲十足。
既然刮圆机的使用能提质增效,那么继续改进,会不会持续提质增效?抱着这个初衷,蒋颂又一头钻进了机器的改造、升级中。此后十来年的时间,他的刮圆机更新换代了三次。目前,他的第四代刮圆机已顺利投入生产,每台机器日刮圆量达16万件。
在改造、升级刮圆机的过程中,蒋颂又发现竹制品加工中其他需要提质增效的环节。比如,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生产铁炮串的过程中,定型、刮圆、削尖都是分开的工艺环节。
“既然发明了刮圆机,能不能再发明一种机器,让定型、刮圆和削尖能一起完成?”抱着这个想法,蒋颂不断研究和实践,终于发明了集定型、刮圆、削尖于一体的机器。
在采访过程中,蒋颂又给我们展示了他于今年6月发明的烫字机。原来,竹制品完工后,一般会根据订购商的需求,写上一些字样。以往,都是靠人工把字样复印在竹制品上,既耗时耗工,生产效率又低。蒋颂发明的烫字机,采用激光扫描技术,可以顺利地把需要的字样印在竹制品的固定位置,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蒋颂的妻子粟维松告诉记者,丈夫一年到头想得最多、做得最多的,就是与竹制品加工机器发明、改造有关的事。很多时候,丈夫花在发明、改进机器的时间,远远超过经营管理企业的时间。为了让丈夫更安心地搞机器发明、改进工作,粟维松主动承担起了企业的各项经营事务。
夫妻俩一起算了算,过去10多年来,蒋颂已经发明、改进了20多种竹制品加工机器,成为名副其实的竹制品加工产业“机改达人”。
其实,痴迷于当地竹制品加工机器的发明、改造和升级,蒋颂并非只为了自家企业的提质增效,他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助力当地整个竹制品加工产业链的改造、升级。幸运的是,蒋颂的努力,得到了当地众多竹制品加工公司经营者和从业者的高度认可。
“蒋颂发明的竹制品分拣机,大大提高了我们企业的分拣效率!”在位于华江瑶族乡同仁村委江口村的兴安县双发竹制品厂内,数台分拣机正在有序运转。在每台机器的旁边,只需要1个工人操作,就可批量分拣竹制品加工。靠着分拣机的运作,新制的铁炮串可以依靠机器实现自动化的分拣、包装。也正是靠着分拣机的运转,兴安县双发竹制品加工厂每年生产总价值超2000多万元的竹制品,其中出口比率高达50%。
当地竹制品加工公司工人在使用蒋颂发明、改进的竹制品加工机器。记者 李振 摄
文寒春是蒋颂经营的竹制品加工厂的一名工人,负责竹制品的粗坯加工。记者注意到,她站在机器旁边,把一些铁炮串的粗坯放入进料口,就可以歇息一下。“以前都是人工放粗坯进入进料口,机器不停人工不停,连喝口水的空闲都很难。现在有了自动化进料机,人轻松多了,有时还能停下来歇一下。”文寒春说,正是老板蒋颂的努力,让众多与她一样的工人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了出来。
蒋颂也自豪地告诉记者,这些年来,他每一次发明、改进的机器,都吸引了当地很多竹制品加工公司经营者前来参观学习,并在考察后定制使用。目前,华江瑶族乡共有70多家竹制品加工公司,其中三分之一以上的企业都在使用他发明、改进的竹制品加工机器。
据华江瑶族乡政府的一名工作人员介绍,该乡的竹制品加工公司,原来大多单一生产铁炮串,随着众多机器的投入使用,产品已趋多元化,可生产圆头咖啡棒、竹制刀叉、冰糖葫芦串、雪膏棒、卡通签等。同时,当地竹制品加工公司的生产线逐渐实现半自动化,提质增效明显。以生产铁炮串为例。以前,一人一天工作10小时,手工制作铁炮串10万只;现在全自动化机械生产,一人一天就能生产300万只。2023年,该乡毛竹采伐量稳定在800万根,加工量稳定在1200万根以上;竹制品加工企业的年生产总值,高达3亿多元。
“蒋颂对竹制品加工机器的发明、改造和升级,助力当地众多竹制品加工企业顺利转型发展。说他是我们当地竹制品加工公司发展的大功臣,毫不为过。”这名工作人员说,蒋颂的努力,让当地不少竹制品加工企业从劳动密集型纷纷转向“机器换人”,大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也为众多竹制品加工企业的生存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临别前,蒋颂笑着和记者说,他将继续在竹制品加工机器上下功夫,“希望我的努力,能够为家乡竹制品加工公司的提质增效,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