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是美籍华人黄仁宇的明史著作,在历史研究领域具有独特的地位。
这本书以 1587 年这看似平淡的一年为切入点,为看待明朝历史提供了独特视角。1981 年美国耶鲁大学出版该书英文版,1982 年中华书局出版中文版,自此开启了在中国风靡的序幕。多年过去,它不仅没有沉寂,反而越来越受人追捧,在学术界和文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此书与很多学术著作不同,风格介于学术和通俗之间,不会太枯燥乏味。文章的很多注释都标有文献,体现了作者治学之严谨,有典可查,有理有据。作者黄仁宇先生的博学和专业,也让此书让人信服。他曾就读于南开大学、中央军校,后赴美攻读历史,获得博士学位,还曾任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副教授及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翻开《万历十五年》后的注释文献,众多的文献引用可见先生治学之严谨。
《万历十五年》的独特历史观也是其受欢迎的重要原因。很多历史研究专著都是从单方面的一个重点入手,一般注重分析,不注重综合。黄仁宇先生自己的观点是大历史观,用望远镜的观点来分析历史,总结历史。书中七章分别写了万历、申时行、张居正、海瑞、戚继光、李贽,通过这六个人来分析总结明朝的历史,这种大视角就是先生独特大历史观。
此书可读性可思考性很强。现在很多人说起张居正,最喜欢说 “世间已无张居正”,这句话就是《万历十五年》的第三章标题。此书记叙了万历朝的几个重要级的人物,包括皇帝、首辅、清官、将领、思想家,通过对人物的分析,总结出历史规律。书中说 “万历十五年表面上似乎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这样的总结需要读者自己去读过前文后,才能明白此话的含义,作者虽然给出了总结,但是读者也要自己动脑筋思考。此书适合一读再读,每一回都会有不同的体会,作者的一句话都值得读者思考。
《万历十五年》注定会是一本影响深远的佳作。它为咱们提供了一种新颖而有效的史观,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明朝制度的问题。在这本书中,历史人物变得有血有肉,通过唯物辩证地研究他们个人的人生,从而使整个历史的脉络更为清晰。这便是黄仁宇老先生的所谓 “大历史观”。
万历皇帝朱翊钧幼年登基,彼时他尚年幼,无力独自处理朝政。在张居正的精心辅佐下,明朝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张居正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果断的执行力,整顿吏治、改革税收,使得国库逐渐充盈起来,国家经济情况得到了显著改善。
然而,张居正去世后,万历皇帝逐渐发现这位他曾经视为偶像和恩师的人物,有着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朝臣们纷纷上奏,揭露张居正的贪婪、狠厉以及种种不法之举。多年的信仰瞬间倒塌,万历皇帝感到自己受到了极大的蒙骗,他的人生观也因此发生了重大转折。
因立太子遭文官集团反对,以不上朝消极抵抗,长达三十年,使明朝走向下坡路。
在立太子的问题上,万历皇帝与文官集团产生了严重分歧。文官集团坚决反对万历皇帝的意向,这让万历皇帝感到无比愤怒和无奈。他以不上朝的方式来进行消极抵抗,这一行为持续了长达三十年之久。在此期间,朝政逐渐荒废,明朝也不可避免地走向了下坡路。
张居正在执政期间深得皇帝信任,他深知明朝当时面临的诸多问题,果断进行改革。在税收方面,他推行了一系列措施,如 “胡椒苏木折俸” 等,调整官员俸禄,以增加国库收入。同时,他还大力清查土地,实行一条鞭法,促进了税收的公平和效率,使得国库逐渐充实起来。
张居正的改革措施触动了大地主和文官阶层的利益,他们对张居正心怀不满。张居正去世后,这些人纷纷发起攻击,朝臣们铺天盖地地上奏弹劾张居正。万历皇帝在得知张居正的另一面后,下令彻底清算张居正的罪过,查抄其家产,张居正的改革也因此人亡政息。
随着对张居正的调查深入,万历皇帝发现张居正生活奢靡,这与他一直教导自己要励精图治、以天下为己任的形象形成了巨大反差。万历皇帝对张居正的印象彻底改变,对他的信任也荡然无存。张居正所推行的万历新政也在他死后逐渐被废止,明朝的改革进程遭遇重大挫折。
申时行作为内阁首辅,深知自己处于皇帝与文官集团之间的微妙位置。他努力充当两者之间的润滑剂,试图调和双方的矛盾。申时行看透了文官集团的两面性,即所谓的 “阴阳性”。他明白文官们表面上遵循道德规范,暗地里却有着各自的私欲和利益考量。
申时行以和事佬的身份,在皇帝与文官集团之间周旋,力求维持朝廷的稳定,让明帝国得以休养生息。然而,在立太子的问题上,申时行的不作为引起了一些官员的不满。他们都以为申时行没有在这个核心问题上发挥应有的作用,于是纷纷弹劾他。最终,申时行被迫下台。
海瑞是明朝的道德典范,他真诚地实践着明太祖所倡导的礼仪道德。他在为官期间,坚持自己耕种以养活家人,不接受贿赂,对百姓的诉讼亲力亲为,实际做到了一心为公。他的行为在当时的官场中显得格外突出,成为了道德的标杆。
然而,海瑞虽然在道德层面令人敬佩,但他却无法在整个社会上起到实际的影响力。明朝文官俸禄极低,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仅仅依靠道德没有办法解决。海瑞的行为虽然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起到了示范作用,但对于改变整个官场的风气和解决实际问题来说,显得力不从心。
在万历十五年,海瑞去世。他的一生虽然坚守道德,但最终未能改变明朝的颓势。他的去世也论证了道德在大明朝廷管理上的无力。道德虽然重要,但在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和政治矛盾时,单纯依靠道德是远远不足的。
戚继光是一位孤独的名将,他在张居正的支持下辉煌一时。张居正深知戚继光的军事才能,对他全力支持。在张居正的庇护下,戚继光得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在抗倭战争中屡战屡胜,建立了卓越的功勋。
然而,明朝重文抑武的政策使得军事制度存在诸多弊端,不足以应对战争的需要。戚继光深知这一问题,他努力在现有制度下进行改革。但由于明朝后勤供应无法交给武将统筹,军事上的合理部署也常常受到限制,戚继光的军队面临着严重的后勤保障缺乏问题。
张居正去世后,戚继光失去了靠山。他遭到了朝廷的清算,被调往广东。在广东,他面临着诸多困难,军队腐败、军饷发放成问题,他的辉煌逐渐暗淡。最终,在万历十五年,戚继光去世,一代名将的生命画上了句号。
李贽是明朝的思想家,早年担任低级官员。后来,他出家为僧,开始宣扬资本主义萌芽思想。他的思想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对传统的封建礼教和社会秩序提出了挑战。
李贽痛恨那些维护封建礼教的伪君子,他主张个性解放、人类平等。他的思想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被一些人视为异端。但他毫不畏惧,坚持自己的观点,与封建礼教进行了激烈的斗争。
由于李贽的政治主张过于超前,他遭到了保守势力的攻击和污蔑。最终,他被下狱。在狱中,李贽感到绝望,自刎而死。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的思想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万历十五年》中,黄仁宇先生深刻地揭示了明朝衰退的原因,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便是传统的以道德代替法制。这种治理模式在明朝达到了极致,成为了一切问题的症结所在。书中通过对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等人物的描写,展现了道德治国的种种弊端。
张居正作为内阁首辅,在执政期间大力推行改革,整顿吏治、改革税收,使得国库逐渐充盈起来。然而,他的改革措施触动了大地主和文官阶层的利益,死后被清算。随着对张居正的调查深入,万历皇帝发现张居正生活奢靡,这与他一直教导自己要励精图治、以天下为己任的形象形成了巨大反差。万历皇帝对张居正的印象彻底改变,对他的信任也荡然无存。张居正所推行的万历新政也在他死后逐渐被废止,明朝的改革进程遭遇重大挫折。这一事件充足表现了道德治国的脆弱性,当道德上的 “善” 与 “恶” 被用来评判一切时,实际利害的 “是” 与 “非” 便被掩盖了。
海瑞是明朝的道德典范,他真诚地实践着明太祖所倡导的礼仪道德。他在为官期间,坚持自己耕种以养活家人,不接受贿赂,对百姓的诉讼亲力亲为,实际做到了一心为公。然而,海瑞虽然在道德层面令人敬佩,但他却无法在整个社会上起到实际的影响力。明朝文官俸禄极低,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仅仅依靠道德没有办法解决。海瑞的行为虽然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起到了示范作用,但对于改变整个官场的风气和解决实际问题来说,显得力不从心。在万历十五年,海瑞去世。他的一生虽然坚守道德,但最终未能改变明朝的颓势。他的去世也论证了道德在大明朝廷管理上的无力。
道德治国使道德上的 “善” 与 “恶” 掩饰了实际利害的 “是” 与 “非”,让伦理判决替代技术化、制度化行政管理。
明朝以伦理道德治国,以抽象的道德作为裁处争执的依据,而非法治,国家缺乏法令。在这种治理模式下,道德上的 “善” 与 “恶” 掩饰了实际利害的 “是” 与 “非”,让伦理判决替代了技术化、制度化的行政管理。
例如,在官员的考核中,中央主要是依靠道德,而非政绩,来作为对官员的考评。张居正的考成法,虽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非消极作用,但最终也只是昙花一现,旋即人亡政息。在基层,官府以道德治民,而非《大明律》,并常倚靠乡绅地主管理小民。这种治理模式使得国家的治理缺乏可靠标准,陷入困境,沦于半瘫痪状态中的法律也当然无法填补这种缺陷。
对当今社会治理有借鉴意义,凡是能先用法律及技术解决的问题,不要先扯上道德。
《万历十五年》对当今社会治理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凡是能先用法律及技术解决的问题,不要先扯上道德。因为道德是一切意义的根源,不能分割,也不便妥协。如果道德上的争执持久不能解决,双方的距离会慢慢的远。
在当今社会,法治是社会治理之本。在社会治理中,法治既规范公共权力运行,又调整各类社会关系,规范公民行为,化解社会矛盾。尤其是在处理一些复杂的利益关系、解决一些深层次矛盾时,法治往往是最可靠、最管用的依据和手段。同时,法治的有效实施又离不开自治和德治。没有群众基础和道德滋养,法治就缺乏活力和温度。
德治是社会治理之魂。道德是社会治理的内在要求,对法治、自治起引领和支撑作用。德治通过道德教化感召人,通过道德规范约束人,通过道德力量凝聚人,进而实现社会和谐有序。同时,自治和法治也为道德建设提供制度支撑和实践平台。
因此,在社会治理中,我们该正确地处理自治、法治、德治的关系,实现良性互动、有机统一。法治为自治提供规范和保障,法治是德治的制度支撑,法治是调节自治与德治关系的平衡器。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实现社会治理的共赢,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坚实的基础。
这就是人间不公!731部队细菌战犯逃回日本后,很多人在医院、学校等公立机构担任要职
731部队是日本军国主义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下令组建的细菌战秘密部队之一。1931年到1945年期间,731部队进行骇人听闻的人体实验和细菌战等,在中国犯下滔天罪行。数千名中国、苏联、朝鲜战俘和中国平民被用于人体细菌和毒气实验。
陈冠希称女儿学校在洛杉矶山火中被毁,急需善款重建校园,发长文:我请求你们,我所有的支持者前来捐款
据媒体报道,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地区自7日起多场野火持续肆虐,截至13日已造成25人死亡,29人失踪。1月15日,艺人陈冠希在个人社交平台上发文表示,他女儿的学校也在这场火灾中被彻底摧毁,急需善款重建校园。
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初步核算,2024年国内生产总值134908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0%。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5.3%,二季度增长4.7%,三季度增长4.6%,四季度增长5.4%。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扪心自问,(我)特别惭愧。”1月5日,在央视播出的电视专题片《反腐 为了人民》中,吉林省长春市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七小学(以下简称“七小”)原后勤主任戚世国出镜忏悔道。2010年8月,吉林省高尔夫餐饮管理公司为与七小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通过给予回扣方式对校内人员进行利益输送。
最近身边不少人中招了甲流,特别是免疫力低下的老人、孩子更容易被感染。好几个朋友都说感染后最困扰的一点就是喉咙痛、咳嗽断断续续好不了,甚至半夜都会咳醒。还有些朋友虽然没有被感染,但也总是嗓子不舒服,口干舌燥,时不时就得咳几下清清嗓子。
“中午不睡,下午崩溃。”忙碌的生活中,午睡慢慢的变成了许多人缓解压力、恢复精力的重要习惯。 最新的研究发现:那些经常午睡的人,大脑衰老可能更慢!那最佳午睡时长是多久?午睡要注重的是什么?一块儿来看看!最佳午睡时长来了 别超 30 分钟!
成都股民李某炒股近十年了,他有一个习惯,一旦被套根本不割肉止损,而是选择了死扛,不解套绝不会出来,你还别说,这样的解决方法让他屡试不爽,曾经套牢的几只股票最后都解套了,最长的一只套牢了近五年,最后不但解套,还赚了几万出来,这样的解决方法让他一度认为找到了在股市里赚钱的法宝。